谁说这是本土高端洗护品牌的最后突围机
过去的一年,高端洗护这个被视为“本土洗护最后的突围机会”,承载着无数企业国货当自强梦想的品类,在经历了业内看好,渠道热捧之后,进入理性沉思。
即使市场受到波动,但需求不会消亡,高端洗护经历非理性繁华后,下一步该如何走下去?
本土洗护“最后的突围机会”
洗发水曾是本土日化的伤心之地,特别在大众洗护发板块。从经典营销4P理论,即产品、渠道、价格、促销来看,因为在技术上不占优势,本土品牌就很难在产品上形成优势,即使质量能赶上外资,由于品牌影响力上的劣势,也很难卖出和外资同样或更高的价格。
在这种极为不对称的竞争中,本土品牌在对发水主流渠道——商超的争夺中,几乎节节败退,只能主动降价促销渠,通过让利渠道商,或增加终端促销员的方式,以终端拦截抢一杯羹。
但外资在成本上的进一步碾压,却让这种局面也难以为继。当宝洁推出9.9元飘柔,本土品牌由于缺少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,加上终端人力费用的不断攀升,都让终端战略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。
尽管在大众洗护发版块溃不成军,消费升级还是让本土品牌看到了希望。尼尔森近年发布的商超日化分析报告多次提到,“纯粹的销量增长难以驱动整个品类的增长,驱动力更佳的是消费升级。”
在这种背景下,高端洗护一度被认为是本土洗护品牌逆袭的突破点,引来一大批企业加码。
从“百花齐放”到“哀鸿遍野”
年5月,《洗涤化妆品周报》子啊上海推出首个高端洗护论坛,出炉了本土第一阵营品牌,将其推到了风口浪尖。此后,随着微商兴起,一批微品牌也开始进入高端洗护市场掘金。
于此同时,各大品牌在广告投放上火力全开,主打无硅油的滋源更是背靠环亚一路高举高打,仅年电视广告金额就高达6.7亿。
年,高端洗护在业内一度呈现出“百花齐放”的局面。但繁华过后,开始落寞。最显著的是内热外冷。
尽管消费升级已成事实,但让习惯了9.9元飘柔的消费者,突然去接受50元以上的洗发水,不仅需要充足的理由,更需要教育过程。
大多数品牌的卖点和品牌力,并不足以支撑其高冷的定价。何况有资生堂水之密语、丝蓓绮、德国汉高旗下施华蔻、巴黎欧莱雅等大牌形成对比。
同时,大部分品牌受制于投入和渠道限制,并不具备教育市场的实力。
在渠道上,本土品牌同样面临掣肘。为了避开同外资在KA正面火拼,绝大部分品牌将主战场放在CS,却难以打开局面。
,整个行业形势将更加严峻,对高端洗护品牌而言,挑战才刚刚开始,走得更远才能笑到最后。(《洗涤化妆品周报》李春蕾)
更多阅读(点击即可查看)1.化妆品自动售卖机成趋势,路有多长?
2.一家化妆品店多少个条码最合适?
3.销售额翻番,一场终端动销激活了整个淡季
赞赏
长按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xiangshouwang.com/xfyxg/12832.html